太子标被朱高炽这番话怼得哑口无言,脸上一阵红一阵白,却不知如何反驳——他知道朱高炽说的是实情,吕宋的土著确实日子好了,大明的百姓也确实还需要更多资源,可心中那道“儒家仁政”的坎,始终难以迈过。
朱元璋看着父子二人的争执,眼中没有波澜,反而带着几分赞许看向朱高炽:“高炽说得对,治国不能只看虚名,要重实效。南洋各国既然不抗拒,推行种植园能让大明获利、让土著受益,何乐而不为?咱们当皇帝、做臣子,首要职责是让大明强盛、让子民安稳,而非死守那些不切实际的教条。”
朱雄英也适时上前附和:“祖父所言极是。孙儿以为,推行种植园时,可辅以‘教化’之策——在种植园附近开设学堂,教土著学汉字、明礼仪,让他们认同大明文化。这样一来,既能获取资源,又能同化人心,让南洋真正成为大明的一部分,而非单纯的‘掠夺之地’。”
有了朱元璋与朱雄英的支持,朱高炽的提议已然占据上风。
太子标看着三人的态度,又想起吕宋的实际情况,心中的抗拒渐渐消散,最终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,不再吭声——他知道,自己这次又被朱高炽“喷”得哑口无言,可也不得不承认,朱高炽的提议,确实对大明最有利。
朱元璋见太子标不再反对,当即拍板:“既然如此,便按高炽的提议办!传朕旨意,命朱高炽统筹南洋种植园事宜,从工部抽调百名工匠、从户部拨发两万石粮食,支援南洋各国开设种植园;令蜀王朱椿、暹罗王朱允炆全力配合,务必在一年内,在苏禄、满剌加、满者伯夷等国各开设至少三座大型种植园;南洋水师需加强对种植园周边海域的巡逻,确保资源运输安全。”
“孙儿遵旨!”朱高炽躬身领旨,双手接过朱元璋递来的明黄圣旨,指尖触到圣旨的那一刻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——他知道,这道圣旨不仅是对他提议的认可,更是大明南洋战略的关键转折。
此前南洋虽有驻军与藩王镇守,却多以军事威慑与通商合作为主,资源获取始终受制于土著部落,难以形成稳定供给。
如今种植园模式全面推行,大明可派遣工匠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,组织当地人力开垦广袤的荒地,批量种植水稻、香料、橡胶等大明急需的作物,再通过南洋水师掌控的港口与航线,将这些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回中原。
届时,南洋将不再只是孤立的“军事据点”,而是能为大明持续输送血液的“粮仓”与“宝库”——水稻可充实国库粮仓,缓解北方粮荒;香料能远销西域与欧洲,换取白银充盈国库;橡胶更是未来制作军器、船只的重要原料。
这不仅能让大明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再上一个台阶,更能通过资源掌控,进一步巩固对南洋各国的影响力,让他们彻底依附大明。
御书房内的议事尘埃落定,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舆图上,将南洋的疆域映照得格外清晰。
朱元璋看着舆图,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,心中已然开始构想——待南洋的资源源源不断输送回大明,待美洲的藩王站稳脚跟,大明的盛世,便真正来临了。
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途阅小说;http://www.gov-edu.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